目前,我国超90%的物流企业均为小微企业,而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支撑。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物流业大力发展,陆续迎来各种利好,但物流市场前线仍然存在着中小微企业艰难谋发展的现象。究其原因,货主账期拖长、垫资现象严重、资金不足限制业务规模扩张,以及运营成本不断攀升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等各方面,都是造成我国物流行业碎片化、小而乱的“始作俑者”。
事实上,行业分散化、非标准化的特征让多数中小微物流企业发展面临融资难题。
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首要因素是银行机构。随着市场或政策变化,中小微物流企业的贷款不良率时有走高,不易控制,基于此,“抵押物崇拜”观念较强的银行业机构对中小微企业“惧贷”。同时,由于多数中小微物流企业的融资贷款具有额度小、用钱急、期限短等特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放贷流程和审核成本往往不适用于该类型企业。调查显示,在现有的小微企业存量信贷规模中,有98%以上的贷款都是凭借抵(质)押物方式获得的,以联保互保、信用等其他方式取得的贷款不足2%。
此外,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风险分担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这也是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微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风险分担机制建设方面是天然的牵头者。在这方面,目前辖内以财政主导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分担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这样,银行业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入而增加的信贷风险,目前势必会导致由银行业机构独自承担,银行业机构将难负其重。
对此,有专家指出,搭建并完善银企对接平台显得尤为重要。银企对接机制可以有效解决银企双方“面对面”的问题,但中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能否在通过对接后得以妥善解决的问题仍需要相关制度上的跟进和监督。而要改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现象,国家政策扶持和金融机构改变服务理念都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马杉曾公开表示,2018年以来,全国应收账款融资需求超过13万亿元,但仅有1万亿元融资需求得到满足。但随着众多手握数据和技术的金融科技企业进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被改写。
而在金融与科技的结合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区块链。区块链曾因“炒币”而处于风口浪尖上,不少人把它看成了“造富”机器,但事实上,区块链作为一种底层技术,也是金融与科技碰撞的催化剂。“应该说,区块链最有望落地的就是银行,当然也包括其他的金融行业。”近日,原建行董事长王洪章在某论坛上表示。而银行与区块链的合作确实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收获颇丰。
所谓供应链金融,通俗来讲,就是金融机构围绕一家核心企业,通过管理其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来为这一整条链上的企业授信,并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的金融服务。
显而易见,供应链金融将成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起点。有效帮助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盘活应收账款,扩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据业界人士观察称,目前几乎所有的银行都盯上了供应链金融这块大蛋糕,尤其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更加成熟。
中小微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服务业,是充满了开创性和活力的一个经济构成部分。加之,中小微物流企业在我国物流市场上占据的主体地位,其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希望政府部门妥善处理好支持大企业和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关系,并将相关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促进物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