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北京不断有消息爆出,此前几乎销声匿迹的黑车重现江湖了,尤其是网约车细则新规中有关“京牌京籍”等相关规定出台后,一些曾经的网约车司机重新做起了黑车生意。
于是乎,网络上就传出了黑车重现是因为网约车新政造成的行业倒退,是对科技行业的侮辱的一番热议。
2014年网约车崛起,北京黑车市场由盛转衰,更多用户选择了网约车出行,黑车也渐渐失去了市场。而经历了烧钱大战、补贴大战、合并之后,网约车市场现已趋于平稳,几乎被滴滴、易到、神州占领,但后两者的影响力远远没有滴滴来得更广,尤其是在滴滴收购Uber中国之后,逐渐形成垄断,有点一家独大的意思了。
“硅谷的天使”彼得·蒂尔认为“成功者都垄断,只有loser才竞争”。
先有滴滴快的补贴大战,再是滴滴优步之战,为了打持久战三方都曾筹集了数不尽的资金,而它们的利润就在高昂且长久的商业战中被消耗殆尽,虽然它们如今意识到中国市场上真正的“利润”是什么,但它们已经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好在现在恶斗结束,大家已能手牵手友好的一起来开拓市场了。
然而,过去的疯狂烧钱,如今需要盈利了,于是,乘客端补贴没有了、优惠券少了、个别地方还涨价了,司机端分成越来越少了、要求越来越高了。司机和乘客的好日子似乎也要到头了!
多名北京滴滴司机证实,滴滴取消了当天司机端的成单奖,而在之后的几天里,成单奖回归:22单60元,相比2016年1月的200元成单奖足足砍掉70%。
对于补贴,张师傅显得并不在意,“一天几十块的补贴够干嘛的?我宁愿多拉几趟跑机场的大单。”让张师傅真正介意的是平台高额的“抽成费”,他算了笔账:每天流水800元,平台25%左右的抽成费,以及每单0.5元的保险,每天200多元的抽成让他觉得这和出租车份子钱没什么区别。
不过张师傅口中的“大单”未来再也接不到了。随着网约车地方新政细则的逐步落地,网约车平台已然受到严重波及,滴滴已全面停止了对全北京地区(包括六环外)外地牌照网约车进行派单,这一举措无疑让此前野蛮生长的市场备受打击。即便没有出台此类文件,随着市场的垄断,平台对司机的补贴开始大幅减少甚至取消,导致网约车司机收入剧降,跑网约车也难以轻松赚钱了,有的司机甚至离开网约车平台重新去跑黑车。
网约车平台一直以 “共享经济”的名义自居,宣称提高了出行效率,方便了居民生活,对社会贡献斐然。可滴滴出行数据显示,21点至23点,北京地区快车打车平均成功率仅为54.1%,接近一半的用户叫车需求无法满足,尤其是城边的新兴地区,通州、回龙观、天通苑,出租车不来,网约车又少,供需明显失衡,寸步难行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市场垄断之后,问题愈加明显。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讲,同一行业的两大巨头在合并之后,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垄断效应”,而垄断效应又很有可能会导致更高的市场定价以及更低水平的市场服务。
当某个行业由多家竞争变成一家独大,即便是服务垄断,在缺乏竞争对手的制衡下,它也很容易实现对话语权和运转规则的控制。原本要争用户,最后可能变成牵着用户鼻子走。而消费者在市场选择空间被压减后,也会失去“可用脚投票”的议价底气。58同城和赶集网的合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不到一年时间,赶集网产品价格明显调高,各种技术问题更是不间断地出现。
在小编看来,黑车重现的倒转现象,既不是网约车行业的倒退,也不是对科技行业的侮辱,其实是对垄断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