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杨轨山
图 片:视觉中国
来 源:海外掘金(ID:gold1849)
PART.1
在制造业总产值上,“世界工厂”绝非浪得虚名,中国是当仁不让的世界第一。
这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了。
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排行榜上,中国领先美日德不是一点半点。即便去掉其中1/4的外资,也还是能压美国一筹。
但一到人均,就差得比较远了。 中国(大陆)约等于日美德的1/3到1/4,反而是台湾省的表现能刷新不少人的成见。 不过,这并非一个中兴事件就引发中国制造满满危机感的原因。 如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2017年年初在“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说的,发展了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9.8%、日本的21.3%、德国的24.8%。 想一想也是的,你单位能耗比人家高好几甚至十几倍,产品附加值只相当于人家几分之一,现在偏偏人工成本还飞速上升,中国制造的优势眼看着就要没了。 看看这张图,估计立马就能理解曹德旺为什么跑到美国去开厂。 老说中国制造大而不强,那么怎么变强?不妨多看看、多学学日本。 PART.2 日本制造业对自己的感觉是相当好的,即便是在真真假假的出了一系列丑闻和烂事之后。 真的丑闻有。 2016年,夏普破产。 2017年,世界第二大汽车安全部件生产商、生产“夺命气囊”的高田公司破产。 2017年,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大规模修改产品数据。 2017年,东丽株式会社承认数据造假。 2017-2018年,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公司,旗下多家子公司造假,涉及汽车、客机、核电站等300多家下游制造企业。 2018年,川崎重工违规将底盘削薄,导致JR西日本新干线底盘断裂。 被外界、尤其是中国人以为是“日本制造”出的丑也有。 比如国内热度极高的英国“水帘洞高铁”,新闻中的主角其实并非日本制造,严格说来是那是英国组装惹的祸。 你当然可以认为日本的自我感觉太过良好。 事实上,假如珍珠港事件明天重演,或者日本真正威胁到美国制造业最倚重的领域,美国马上就可以告诉你谁才是制造业的No.1。 前者依靠的是美国制造业的长期积累和系统性的整体优势,而后一种情况,则有赖于美国前瞻性的技术研发能力。旧技术斗不过你,咱直接翻篇上新的。 但现在毕竟是和平时期,日本也确有些底气。 日本人的“一根筋”和钻研精神确保了只要不出现根目录程度的技术颠覆,它总能在已有的众多高端领域做到顶尖,超过“疲沓”的美国人。 下图是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创新企业100强,美国和日本分别以39家与34家企业,遥遥领先。 而在2015年,则是日本力压美国排名第一。 顺便提一下中国,中国2015年上榜企业是0,2016年是1。那家企业就是华为。 但如果要把这个榜单放大到1000强,就会发现美国简直是一枝独秀,而日本则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遥遥领先后来者。 那么,怎么能看到日本比美国强的地方呢?来,看图。 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2017全球创新1000报告 在通信服务、材料、非必要消费品等高端细分领域,日本整体强于美国。而在其它美国占优的领域,日本也在某些环节上有出色表现。 PART.3 在消费的全产业链条上,甭管多高端,日本常常可以做到性价比最优,因此,很多技术即便不是源于日本,但最终其代表性企业、产品往往会落在日本。 “日本制造”领先世界的首推“工业之母”——机床。 一直以来,由于日本是一个“非正常国家”,因此在绝大多数军事领域很多技术是被禁止研发的。然而,许多军工级或航天设备,少了日本制造的辅助要么根本无法生产出来,要么是无法达成商业化成品率,要么就是造价昂贵到无法承担。 还记得1980年代的“东芝事件”。苏联潜艇因为解决不了大直径螺旋桨的高精度加工问题,导致噪声控制远远落后于美国、北约国家。 最终是日本的“五轴联动的数控机床”帮助苏联解决了这个问题,让北约海军第一次丧失对苏联海军舰艇的水声探测优势。 今天,全世界所有工业生产级的顶级机床基本是由日本承包的。 综合来看,日本机床业在世界上稳坐头把交椅,没有之一。其品牌最多,技术最高,利润也最高。 PART.4 现在回到前文所说的那些个细分领域。 非必需消费品。 首推汽车,这也是最能体现日本制造业技术高超最合适的入口。中国人买车常常在德系车和日系车之间犹豫不决。然而,你也许不知道,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通用、沃尔沃,都高度依赖日本制造。 德国汽车上的空调压缩机,涡轮增压器,自动变速箱,机头导航仪、空调压缩机都是日本品牌; 石川岛和三菱是大众、奥迪、奔驰、宝马的涡轮增压器供应商; 拿汽车上导航通信娱乐系统来说,沃尔沃用的是日本电装公司的产品,奔驰用的是日本三菱的,宝马用的是日本阿尔派的; …… 在电子控制元件、电子控制模块以及自动变速器三大关键汽车零部件上,全球市场更是几乎被日本垄断。在半导体、微芯片、发动机控件、ABS、安全气囊等高附加值零部件方面,日本也保持绝对优势。 这些东西,并不是说欧美造不出来。但是汽车这种高度成熟的大众消费品,必须要在性价比上取得最优的平衡。这一点,日本制造优势明显。 材料 特种材料,美日各有擅长,但日本整体稍胜一筹。仅举三例。 美国F-22战斗机的隐形涂料就是日本制造的。 还有许多特种钢材,就以潜艇艇体钢材为例,早期是美国一骑绝尘,但是日本研发投入、追赶的步伐非常快,目前已经赶超美国。 还有就是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这是宇宙飞船、洲际导弹头部外壳、高超音速飞行器、F-22战斗机机身……一系列高大上装备、产品的最优选择。 而全世界最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成型技术就是由日本掌握的。 通讯服务 这个就不细说了。 比如充电电池,其原理结构都很简单,很多国家也都能生产,但日本三洋电池才是其中的王者。 还有小米、华为……随便挑一个中国品牌,然后在这些品牌中,选它们最贵的系列,只要看看其中有多少日本制造的零部件就明白了。 日本制造还有一个特点:一项新技术一旦被日本企业看中,那就有极大可能最早被产品化。 以上个月,李总理参观丰田汽车厂为例。 李总理看的车是丰田汽车的氢燃料电池轿车Mirai (日文“未来”之意) 在全球化程度已经相当深远的今天,工业加工领域随时会因为人工成本的上升、政策的变化转移到别的国家,但是产业链的上游高端材料、高端部件领域,则不会轻易发生迁移。这也是近年来日本制造业虽然在消费领域遭遇重大挫折,但依然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PART.5 最后,来说一下日本制造的最大优点,一直被羡慕且很难被超越——日本能够以极高的工艺技术在工业成品的品质把控上做到最好。 “高铁”是中国高端制造的代表。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中国高铁离不开日本螺丝钉这一个事实。 日本Hardlock公司制造的“永不松动的螺丝钉”,被广泛用于中国高铁上。 更绝的是,Hardlock公司在发明了这一种螺丝钉后,毫不犹豫把图纸、制作工艺公开了出来。 敢公开就是因为,Hardlock公司相信,我就算告诉了你怎么造,你也造不出来。 日本企业为什么有这样的自信,要知道它的邻国就是世界工厂,向来以反向研究闻名,更何况你居然公开了制造工艺。 这一点,只要想想使用中国螺丝钉的经历就知道了。 比如,一个M6螺杆中国国家标准允许的外径公差范围在5.974毫米和5.794毫米之间,大约就是允许有0.18毫米以内的制造误差,当然对内径、牙距、材质,表面处理等指标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个标准和日本并无差别。 但是,在中国随便买50个同一规格的螺丝钉,经常用肉眼就能发现其中大小不一。而日本的螺丝钉,1万个你也可能找不到一个不合格的,而且日本企业基本能将公差控制在0.06毫米以内。 还有一个能够体现精工水准的就是光学仪器。 日本的精密光学仪器也是有口碑的。日本相机镜头和用于手机的摄像头在世界上所占据的绝对领先优势自不必多言,当然也包括华为手机等,全世界各大医院都在用日本研发的高科技精密医疗仪器。 日本的精密光学仪器更是广泛用于太空探测领域。 在光学领域中,作为最重要母机之一的大型衍射光栅刻划机,全球只有3至4个国家有能力制造,日立保有最高刻划精度10000g/mm,被美国航天部门用于极紫外分光探索。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中国探月工程打响第一枪。然而,日本同期发射的“月亮女神号”探月器所携带的14台仪器精密度超越其他国家10-100倍。借助于此,日本成功绘制人类第一张最完整精确的月球地形图。 日本的卫星定位系统是建立在美国GPS的技术之上,但定位系统最核心的原子钟却是日本制造,160亿年仅1秒误差,远远领先于其它国家。 还有,就是日本的火箭引擎,全世界比冲最高的火箭发动机就是日本设计和制造的。 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三个指标经常名列世界第一: 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 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 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所以,赶超日本光靠花架子、靠房产、金融是不成的,需要国家顶层设计以及踏踏实实愿意一门心思沉下去的企业,需要整个社会不再那么的浮躁。 当然,如果不能豁出去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吃苦,那就只剩下了最后一条赶超之路了。 日本近两年每年出生人口都不足100万,随着勤奋敬业愿意追求工匠精神的几个世代慢慢退休、老去,日本制造不可阻遏的出现下滑势头。 事实上,日本制造的大丑闻都是在2002年前后开始集中出现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战后最敬业的一个世代在那一年前后告别了日本制造业。 只要中国继续鼓励生育,同时确保制造业不低于过去十年的进步速度,那么中国用一代人在制造业上全面赶超日本,就有极大可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