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正在快速壮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新登记的企业数1.94万户,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但业内也指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专业化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卡脖子”、自动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融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和转型升级有助于其在外部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增强抗风险能力,将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其市场份额,逐步做大做强。
其后要做的就是突破中小企业现有融资模式。一方面,推动数字金融的应用,减少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建立国家和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协调联动机制,搭建资源共享互通平台,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向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据悉,工信部也将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扩大小微企业的信贷规模,开展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同时推动建立政、银、企风险分担机制,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发展。
★
日前,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了《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总结梳理了普惠金融体制机制、产品服务、资本市场融资、信用信息体系、担保增信体系、差异化监管、货币财税政策、法律法规、消费者权益等9个方面的举措。
创新普惠金融技术和产品,“能做、会做”普惠金融的局面有所改善。鼓励引导各类机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服务质效,针对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特点和需求,打造专属产品和服务。
加强信用信息体系和共享平台建设,缓解因缺信息造成的融资困难。继续推动深化“银税互动”、持续推进“银商合作”、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持续推进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多地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整合不同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缓解因缺信息造成的融资困难。
强化考核评估,完善差异化普惠金融监管机制。通过优化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监管考核目标实现差异化导向、开展“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和民营及小微企业政策落实专项检查、加强普惠金融业务统计界定和监测分析。
从数据来看,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63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2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7.14个百分点。2019年上半年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82%,较2018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58个百分点。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3.75%,较年初下降0.43个百分点。2019年上半年,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累计服务34.37万家小微企业,助其获得银行贷款533.68亿元。
显而易见,当前企业已经能够广泛地享有金融服务,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运用,使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不断提升。随着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供给持续增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控险平衡发展,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服务可得性进一步提升。
★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 坚持金融“血脉”本质,才能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在“2019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大会”指出,通过技术和金融的协同创新,通过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要真正解决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通过金融科技提高中小企业金融可得性;
二是通过金融科技降低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和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三是通过金融科技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效率;
四是加强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咨询机构合作共赢。
有人说,2019年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之年和攻坚之年。而中小企业经济稳健增长,才是对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的最高认可。在当今环境下,平台、数据、智能、融合已经成为普惠金融的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层出不穷,而中小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支持下,也必将乘着普惠金融的快车驶入高速发展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