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有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约6200万户,在承载创新、创业、保障就业等民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许多小微企业虽然有订单、有市场,但是由于“缺信用”、“缺信息”、“缺抵押”,他们难以通过市场途径获得融资或者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才能获得融资。因而,小微企业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制约了发展。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这一议题多次在国常会上被提及,政府相关部门也频繁下发针对性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具体实施举措,但收效甚微。

01物流企业贷款满足率不足10%

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在5600万户中国中小企业中,存在潜在融资需求29万亿元左右,其中,41%的中小微企业存在信贷困难。

面对如此巨大市场,金融机构为何“视而不见”?

长期以来,社会对物流业诚信的认可度总体偏低,致使金融机构谈“贷”色变,数据显示,目前物流行业的贷款需求在3万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的不足10%。在公路运输行业,由于公司规模更小,物流公司和个体从业者(货车司机)货款比例更低。

02信用数据缺失是风控难主因

小微物流企业融资难,也不能完全归咎于金融机构。公路物流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企业规模较小,90%以上从业主体车辆拥有量在5台以下,加之以现金为主的结算方式,不仅增加了风控难度,而且很难为其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

小微物流企业和卡车司机贷款难,表面上看是金融机构抵御风险之举,实则是行业缺乏信用数据沉淀,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曾表示,融资难、融资贵,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征信系统通过广泛的信息共享,可有效缓解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

完善信用机制防控风险

相关统计显示,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8年左右,日本为12年左右,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年左右,成立3年后的小微企业正常营业的约占三分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截至2018年3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2.75%,比大型企业高1.7个百分点。因此,在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力度的同时,也需要防控风险,实现财务可持续。

“把风险控好”

要做信用贷款,只能靠数据——低成本、批量化获得企业真实经营数据(或能反映经营状况的数据)。发掘实时数据,随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实时调整信贷策略,才能深入小微金融又不被高风险所伤。

据央行数据,截至2018年,央行征信累计为261万户中小微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累计帮助54万户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余额达11万亿元。遗憾的是,央行征信采集的是商业银行历史数据,解决的是有贷户的二次、三次申贷问题,无法解决首贷问题。

小微企业融资难,难在首次贷款。首次贷款后可建立信用档案,第二次获得贷款的概率可提升至75%以上。首次贷款,只能靠金融机构主动探索,对央行征信覆盖不了的小微客户伸出橄榄枝。

截至2018年末,小微企业法人贷款授信237万户,同比增加56万户,增长30.9%;普惠小微主体授信1793万户,较2017年末增加467万户,增长35.2%。2018年12月,全金融机构新发放的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16%,同比下降0.39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在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后,小微企业信用从不可知到可评估,小微企业贷款“量增价降”,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得到有效改善。若以“融资难、融资贵”为症状,小微企业症状已明显缓解。

说在最后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仅要做好“加法”,还要做好“减法”。专家表示,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更具成长性的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同时,小微企业自身也不能完全依赖政策“输血”,而是要扎扎实实做好主业,规范经营,注重诚信,建立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主动对接银行信贷审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