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对中国银行业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这个行业正面临着“三十年未有之变局”,来到了重新“寻路”的历史转折点。

此前,众多国内外专家就已预测,由于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银行的物理性营业网点将在10年内消失又有预测说,全球银行业几百万员工将在未来若干年失去岗位。虽然这些预测在银行员工听来近乎天方夜谭,他们表面上似乎点头赞许而内心里的声音却是“早着呢”。但事实证明这些银行员工大意了甚至彻底错了。年初日本一些保险公司理赔岗位裁员30%,震惊了业界,原因是理赔岗位虽然是“复杂劳动”,但智能机器人可以替代

 

0.gif


银行业的挑战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作为经历过1999年技术性破产、2004年涅磐重生、2009年高歌猛进的商业银行来说,转型从来不是新鲜事物,和历史上的多次转折相比,“这次并不会不一样”。彼时,身处转型风暴中的银行人,他们的焦虑、困惑、迷茫,亦或是新鲜感,和今天的我们本质上并没有差别。

索尔仁尼琴说: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记历史,你会双目失明。历史不可能两次重演,但路径却常常惊人的相似。今天的银行人,必须要理性、客观的看待转型这件事,并找到合适的转型方法,才能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3.png


而这次银行业的智能化转型,科技在其中扮演的作用将前所未有地关键。近年来,各大银行都开始积极的研究和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手段,希望借助金融科技,实现“三升两降”,即提升收入、提高竞争力、提升服务水平,降成本、降风险

此外,大数据在信用风险监测、反欺诈管理和合规监管等操作风险及市场风险防范中发挥的强大作用,也在帮助着银行业快速转型。银行可以利用客户信用评分、客户交叉违约预警信息、反欺诈模型体系等开展贷前调查、贷中审批和贷后管理工作。同时,人脸识别、语音识别、位置识别等也可以作为辅助风控手段。


4.jpg


近两年,银行正在快速的向智能金融转型,向开头说到的诸如机器人代替银行员工的事件,也在全球金融界中发生。例如,受新技术浪潮的影响,银行业开始逐步摆脱对实体网点的依赖,以智能网点代替人工服务。这两年,我国银行业对网点转型建设已形成共识,普遍加快对存量物理网点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将科技创新优势与线下网点服务优势相结合,实现轻型网点布局。在智能网点,客户不需要填写纸质单据和一次次重复签名,全程通过影像识别、证件读取、电子签名、人工核验快速办理业务。据测算,客户使用智能服务将比在柜台节省了70%~80%的时间。


QQ截图20171227105558.png


拥抱科技金融将是银行业转型的不二之选,在此大环境下,中国的银行业必须尽早适应科技金融所带来的变革,与互金公司全面合作,构造全新的金融生态,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才能顺应潮流,取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