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过去约有近3000亿的资本投入到物流行业,资本的大汇聚,外加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力,使供应链金融成为业界的“新宠儿”。

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日渐突出,而供应链金融兼具产业和金融的双重属性,能够帮助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另一方面,相对于资产荒而言,中国金融供给过剩,并存在结构性问题,而供应链金融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看上去风险较低的新盈利渠道,因而供应链金融恰好达成供需两旺,大力发展。

不得不说,供应链金融的崛起,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很多企业纷纷转型做供应链金融。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玩家的加入,供应链金融的市场也风波不断,先是诺亚财富踩雷承兴国际,后又曝出闽兴医药应收账款融资造假,再加上此前ST华业“踩雷”恒韵医药,供应链金融在获得巨大关注度的同时也引发众多争议。

目前,供应链金融涉及的行业颇为广泛,包含了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各个参与主体,并且围绕企业各种需求,发展出“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物流融资”等多种服务形式。供应链金融在不同行业的大量应用,衍生出很多不同的行业特性,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行业挑战与风险。

事实上,在供应链金融的实践开展中,在政策的监管与引导之外,金融机构的“自省”与“自查”也是关键。

首先,各级监管部门需要相互配合,建立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并与征信系统实现对接,制定失信企业惩戒机制,消除缺乏约束和有效监管的现象。并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治市,严厉惩戒合同造假、融资性贸易等违法行为。

其次,金融机构基于风险可控前提,对自身已开展业务的“自查” 和对未来业务模式的“自省”,推动供应链金融行业自身进行规范运行,并制定行业自律准则,形成行业统一惯例和标准。

对金融机构来说,构建新型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是最好的“自查”方式,也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基于数字化风控体系的新型供应链金融能有效解决基础贸易背景的真实性问题,降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风险,且效率高,成本低,满足了大量供应链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一切金融服务都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才能实现商业可持续。在对未来业务模式的“自省”上,需要供应链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开展普惠金融的时代背景下,持续优化、创新产品,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机制,促使金融服务更为稳健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虽然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阵痛、低谷,但随着智慧化、智能化的供应链金融体系逐渐形成,供应链金融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模式、新的产品形式、新的主体、新的应用场景。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将更加健康、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