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困扰物流运输的一大难题是司机长途驾驶的疲劳问题,大货车本身存在视觉盲区也增加了风险。”智加科技技术副总裁付强这样说。2018年5月,苏宁物流与智加科技联合推出无人驾驶重卡“行龙一号”。

测试时,这个高4米、身长12米、重40吨的"大家伙"挂载着集装箱,在没有司机控制的情况下行驶得平稳、顺畅。右转弯时,车头完成了一个很自然的半圆,又匀速调整了车头方位,缓缓加速向前。行驶了约200米,一辆装载着一车厢空调的货车离开了发货月台,扭头右转就挡在了卡车前进的路上,卡车则减速后停止,大约停留了1分钟后,紧随空调货车继续向前。

毫无疑问,“行龙一号”是开启无人物流的一大成功案例。

京东的L4级无人重型卡车,在美国完成2400小时的智能驾驶超级测试;菜鸟也瞄准了无人物流这一领域,先后发布 “公路列车”、 新物流无人车两款无人驾驶产品。无人驾驶技术越来越多的在物流场景中应用,无人物流的时代悄然到来……

在第四届互联网+物流格局论坛上,苏宁物流研究院副院长栾学锋表示:物流的科技化、互联网化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真正实现物流「无人化」,仍然面临着不少难题。

今年618期间,京东X事业部负责人介绍京东无人配送车时表示,无人配送车并非会全面代替配送员,无人配送车可以代替掉简单重复往返的作业流程,很多流程依然需要人来完成。优地科技联合创始人刘大志也表示,未来末端配送必然是人机协作、共同完成,而且随着模式的成熟,配送成本将因此而大大降低。无人配送车可以让配送员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加入到提升服务体验的环节,比如提供有更高价值的定制化服务,与用户增强交流互动。

显而易见,人机协作成为共识,将为物流带来更高效率、更优体验。南京中储智运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刘云飞表示“以无人车为例,我国现行法规并不允许无人驾驶上路,现有大部分政策法规与无人驾驶发展并不相适应。”从各环节来看,仓储、码头等物流节点的无人化程度较高,技术更加成熟;而干、支、末端运输线路的无人化程度较低,仍受到诸如技术、法律、消费习惯等方面制约。但长期来看,提升物流行业“无人化”程度必然是行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