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经济体的核心。但中小企业存在着经营稳定性差、信用观念不强、可供抵押的实物资产少、发展规划不明确、资信度不高等问题,往往难以形成充分有效的贷款增信,造成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比例中占比低、成功率低的现象,他们一直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为解决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从政策导向看,解决方法主要是四个方向:资金投放倾斜,财政税收优惠,企业增信(包括加强信息化),拓宽融资渠道。其中,重中之重是中小企业的增信问题,发现企业信用价值,解决中小企业的征信问题,才有可能使得融资放款风险切实可控。


2015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指导下,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抓手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中小(微)企业、农户融资发展的有效手段”。


也就是说,征信作为兼顾专业性和独立性而存在的客体机构,通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收集、记录以及合理评估、判断企业和个人的相关信息,进而帮助个人和企业形成各自的信用档案,这种档案有助于我们合理评价其履行信用责任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它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当前,我国急迫需要利用企业征信系统,尤其是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的完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让该系统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口。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金李也表示,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资金支持的障碍,主要在于信用评级的缺失。如果能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利用网商平台、工商税务部门提供的信息为中小微企业经营活动增信,那么银行放款的安全性也会随之提高,银行也会增加放款意愿、降低利息水平,这是全社会共同努力增加信用的过程。因此,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相配套的,应该在信用方面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倾斜,包括评级和征信等。


有人认为,“融资难、融资贵”实际上是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形成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风控机制和大数据驱动的平台运行机制,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通过多方合作,共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分担风险、提高征信,支持银行系统进一步创新金融科技、拓展业务领域,与实体经济结伴同行,互动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