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一下中国货运和物流业的三个具体数字:
首先,2018年全年快递超500亿个包裹。但据国家邮政局统计,仍有近有四分之一的城际快递没有按时送抵。
其次,中国在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占了七个,但因为缺乏定价透明度和定制服务,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的客制化服务,导致远洋运输部门效率低下。
第三,在“双十一”年度购物狂欢中,递送1亿个包裹的时间从2013年的9天下降至2019年的仅3天左右。
这是一个关于需求飙升、效率低下以及数字技术带来巨大变革的故事。
在讲求精细化运作的产业互联时代,物流的数字化改造能直接影响并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等新型互联网技术融合与渗透,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成为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
物流连接着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在产品流通过程中充当着黏连剂的角色。对负“重”前行的物流行业而言,数字化显得尤为重要。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认为,“天下没有无缘无故产生的包裹,商业形态的演进影响着物流业态的变化。”“只有实现整个产业链不同企业间的全面联动,数据打通,才能让端到端的整体流转效率变得更高。”
多年来,物流行业规范程度不高,信息化能力弱,底子薄,对数字化改造需求变得愈加强烈,尤其电子商务的急速发展更加剧了对物流体系的依赖程度。随着人口红利、底层红利逐年放缓,供应链的数字化对传统模式带来了颠覆性改变,一方面是单一节点的升级,另一方面是整个链条间的粘合程度变高,服务、技术、资源等非供应链因素不断渗入,使得全社会各个行业的想象空间呈几何级爆发。
正如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力行所说,“物流、供应链行业本身就是效率的关键要点,以数字化方式提升整体效率,创造的空间和价值将非常巨大。”未来数字化供应链会成为像移动互联网一样的底层红利,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带来无限想象。
电子货运代理商可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和透明性的价格以及在线预订、通过数字平台实时追踪货件等高级服务,渗透进服务不足的中小企业细分市场。
运输公司可通过向终端客户提供类似的价值主张来建立自己的数字平台,取消传统货运代理中介;还可以利用海量数据和高级分析等优势进行需求预测,以改善运营方面的不足,如载运率等。
数字平台可以直接将货主与货运平台对接,实现实时匹配,提高端到端的可视性。
消费者也可受益。国际经验表明,透明度和效率提高之后,客户可以享受更低的价格。
面对拥有12万亿市场规模的物流蓝海市场,数据化是大势所趋。将资金投向此处,必然是将“过去的优势”变为“可自主加固的成熟壁垒”优选。
事实上,无论是需求还是技术,均已经为物流行业这一波数字化浪潮奠定了基础:电商3.0驱动物流商业升级,跨国电商,定制生产,无人零售等生产消费新趋势对物流行业产业升级提出新需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飞速进步,成为了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驱动智慧物流业务创新。
这样一波浪潮,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商业价值,还有伴随而来的社会价值。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数字化在全球电子商务中的占比达到42%,移动支付金额是美国的11倍,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独角兽企业。可见,中国在数字化方面已处于领先位置。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庞大而年轻的数字化市场,数字化方法很容易实现商业化,带来消除低效率、增加附加值的重要机会。
相比曾几何时“实现柔性生产、创新商业模式、融入产业数字化生态”等高大上的理想,当前更多的企业期望通过数字化实现的是“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等更加务实理性的诉求。显然,在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数字工具和平台日益扩大的使用,将不可避免地震撼整个行业,而效率较低的传统行业参与者将被效率更高的数字化参与者所取代。
智慧化数字时代正跑步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