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金融科技市场在监管和创新中,继续向前发展。

金融科技一词诞生于美国,是“FinTech”的直译,传到国内后与“互联网金融”概念混淆在一起,甚至被污名化。随着行业1 3监管体系的确立,从严监管、合规发展成为行业的主基调。

正如中国互金协会相关负责人所言,金融科技行稳致远,要坚持合规发展。合规经营是行业共同遵循的底线。从业机构应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金融科技创新,不能盲目追新求变,也不能搞一哄而上。

金融科技创新源于安全、合规与效率。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创新与监管规范是动态平衡的过程,金融科技监管也是如此。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都在积极调整监管政策和方式以适应金融科技的发展。如英国与新加坡,设立了专门监管金融科技部门及岗位,通过监管“沙盒”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行业发展。

 “虽然我国在金融科技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金融业务边界逐渐模糊,金融风险传导突破时空限制,给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稳定、金融监管等方面带来新挑战。”央行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简称《规划》)中提到。为此,央行提出要建立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其中提到,针对不同业务、不同技术、不同机构的共性特点,明确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应遵循的基础性、通用性、普适性监管要求,划定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门槛和底线。

“设定门槛和底线很关键,能防止金融科技出现互联网金融类的失控局面。”一位资深金融科技行业人士指出。在建立健全创新管理机制方面,《规划》明确,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产品规范管理,出台基础性、通用性监管要求,明确不可逾越的监管红线和底线,运用信息公开、产品公示、公众参与、共同监督的柔性监管方式,划定金融科技守正创新边界。

因此金融创新既需要鼓励,也需要审慎对待。不得不说,金融本身就带有风险属性,可以说金融业务本质是对风险的定价。因此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运用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都应该接受监管、持牌经营。同时,金融科技企业应该认真研读监管政策,执行好监管要求,建立起金融科技多层次的安全防控理念。对于真正的金融科技或引发的风险问题,如数据的安全使用、客户的信息保护等,我们要通过明确授权机制、数据使用脱敏等方式加强防范。与此同时,业界也呼吁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及金融创新的发展,监管的方式和规则也能够与时俱进。

业内专家表示,要让合规成为科技企业的底层能力,同时提升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以便更好地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同时,清退、淘汰一大批不符合监管要求的从业机构,扭转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苗头,督促处在行业领先水平的一小部分平台更加严格地开展合规建设工作,建立起足够应对市场震荡的风控体系等一系列举措,从根本上助力保护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维持行业乃至社会的繁荣稳定,最终促进行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将逐步形成较为明显的头部效应,这也符合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行业也将得益于头部企业的规范发展使行业整体更加合规化。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创新企业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被头部企业并购,整合资源及优势后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