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互联网科技+金融行业飞速发展,带来供应链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当前,多方合作共赢、实现供应链生态发展已经成为产业链各方的共识。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全致集团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科技,为广大物流人创建出全方位的供应链服务平台,与时代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对于以科技为基础的企业来说,产品是核心,技术是关键,而好的产品架构则是确保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年,作为 SNS 领域昔日的王者,MySpace 却在短时间内迅速没落,被后来者 Facebook 超越,最后落了个被低价收购的下场,究其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落后的技术架构无法跟上快速的产品扩展和用户增长造成的。
软件工程大师Martin Fowler曾经说过:架构师是对所有重要事情做出决定的人,这一决定也囊括了取舍。人称“李老师”的全致集团总架构师,就扮演着这样一个超前决策者的角色。李老师曾在IBM公司工作8年,在担任BAM的offering leader期间,提出跨平台项目的迁移方案和技术要点,并提交的资产申请过适用性技术专利。不得不说,李老师的专业程度让人惊叹。这位IT大咖凭借其顶尖的开发和设计经验,与对多种大型软件项目的管理和系统架构设计的深入了解,为全致的集团化战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志同道合的人终将走进同一个圈子
李老师在加入全致之前,对物流供应链这一行业极感兴趣,他很看好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十九大会议落幕后,国家提出降低高速公路收费,强化高速公路建设等政策,他敏锐的嗅觉告诉他国家正在重视物流行业的发展,且即将成为新兴的热门行业,这与他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
恰在此时,全致也正在寻求资深的技术人才来全面把控公司的产品架构,于是集团技术总监杨总向CEO曾柳斌引荐了李老师。据悉,杨总和李老师曾在IBM共事多年,对彼此的专业素养极为熟悉,心心相惜的两人私下也多有往来。杨总相信李老师的到来必能为全致注入新的力量。
有了杨总的引荐,李老师很快与曾总进行了第一次会面,两人在很多想法上一拍即合,曾总甚至毫不隐讳地将公司目前遇到的问题坦然告知,这让李老师深受感动。随着对公司了解的愈发深入,李老师对全致也愈发的认可。他告诉我们他从事金融行业多年,风险控制一直是金融行业最难做的一块,风险很大,可操作性较弱。而全致贴近物流行业市场,采用贷中风控的模式,很好的解决了风控的问题,对资金方和资产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在一来二往的接触中,曾总努力拼搏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他,他表示很愿意加入到全致,为这个大家庭献出绵薄之力。
微服务框架无缝对接,全致更具优势
众所周知,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产品的研发与创新。那么,打造出不可复制的独特产品则是企业的首要任务。加入公司后,李老师首先对全致的产品架构做了颠覆性调整。
公司开始的架构是基于.Net的开发,是一款单机版的服务器。事实上,单服务器的架构并不足以支撑公司产品上线。于是李老师采用了目前比较主流的框架思想——微服务的框架,既可以达到系统的稳定性、平衡性,在数据量的高并发、大数据这方面,都可以很好的契合。在新旧架构的融合连接中,李老师采用统一的微服务接口,把旧框架的接口作为新框架的一部分,充分解决了新架构与旧框架的兼容性问题。同时这款微服务架构也提供不同开发语言下各个微服务的无缝对接,实现了新旧架构的完美过渡。
李老师觉得与传统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相比,全致在物流供应链垂直细分领域更有优势,拥有其他互联网公司拥有不了的壁垒。早在曾总与李老师的初次见面之后,李老师就对全致同行竞品进行过深入调研。据李老师透露,市场上某企业的架构师将从某团购网站带过来的微服务框架投入新公司使用,将其外卖的抢单功能进行二度加工,推出了货车司机抢单功能。但事实上,这款微服务框架的兼容性不足,且此外卖的抢单功能也并不适用于物流行业。因为这款抢单功能直接将货运变成竞价成交,货车司机随意竞价,导致一笔运输单出现有人出5块,有人出5万块的情况,业务陷于极大的混乱当中,也让很多物流司机对这项功能极其抵制。李老师认为,他们的业务场景是通过技术来推动市场,这是本末倒置的,应该是由市场主导技术才对,譬如全致采用的spring框架,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对技术的显形,所以全致的产品对市场的契合度更高。
当然,这位谦虚的智者也提出,虽然现目前全致的技术团队较为成熟,但是与BAT这样的大公司相比,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成长。让人庆幸的是,全致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的团队和曾总这样一位“很拼”的领导人,李老师也很有信心,全致将来必定不会输于任何一个团队。
展望未来,理想即将实现
李老师坦言,进入公司以来,在对公司总技术框架的调整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难题,但在和曾总的沟通交流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在被问到风控模型和技术进行融合时是否碰到困难时,李老师笑着回答,公司采用将风控框架和风控模型分离开来的做法,恰当的避免了这一问题。全致采用独到的风控框架使其充分适应市场,不夸张的说目前市场上所有的风控模型都可以适用,达到了模型的可配置化。就像是盖房子,仓库有仓库的规格,只要按照仓库的规格来建设,做出来的一定是仓库。
展望未来,李老师希望启运网除了完成市场上新的业务需求外,能够实现人工智能,包括智能风控、智能审查等功能,并运用区块链技术来实现智能合约。这既是李老师对全致未来的期许,也是全致努力行进的方向。相信这个共同的梦想在全致所有伙伴的努力下一定能实现。全致,未来光明无限,一起努力,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