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运输由于货、车不能做到智能匹配,造成运能相对过剩、效率低下、组织程度低等问题,这仍是制约物流成本下降的核心症结。”专家认为,以占我国货运量七成以上的公路货运为例,困扰市场多年“多、小、散、乱”问题仍未得到根本破解。公路货运市场虽大,但有组织、有规模、专业化程度高的大中型运输企业并不多,中小货运企业以及个体运输业户仍占90%以上,难以做到运输资源合理配置,更难以实现合理运输(对流运输、循环运输、拖挂运输)。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说,全国物流园区总数超过1600家,50%的园区信息化及设备投资占比在5%以下,平均值仅为8.2%。10家“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信息化及设备投资占比均值只在25%左右。70.4%的园区有公共信息平台,50%的平台服务功能欠缺。而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物流是破解上述瓶颈的手段之一,但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建设依然滞后。
物流信息化反映的是物流产业的变化,也是打造智慧动态网络的基础。我们需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和先进的算法,来驱动这一物流新模式。同时,物流信息化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只会进一步深化并持续延伸、铺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信息化不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也与产业现代化同向同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表示,“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引擎。”
“零售行业在不断细分,货运内容在不断丰富,需要货和车更精准的匹配。”苏宁物流部长姜良风认为,信息化程度不足让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需求推动改革。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企业对物流与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较广泛,比如自动化、物联网、车联网、智能装备技术在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上效果凸显,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在构建物流与供应链的组织流程、协作分工上探索深入。
“我们看到现在快递行业的到货速度越来越快,事实上,比货品跑的更快的是其背后的数据。”网易副总裁、杭州研究院执行院长汪源表示,随着物流业业务并发量的不断变大,对信息化系统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他认为,这些通过产业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实现数字化升级都能得以化解。
在新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规模以及产业应用的普及等方面首先受到业界人士的重点关注。而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则主要集中在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数字基础设施将成为行业新的基础设施,企业和资本从车辆等固定资产的投入转变为技术能力的投入升,物流平台或供应链平台将成为主要的数据载体,形成企业的创新能力或发展优势,推动产业效率提升、结构优化,最终以信息技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