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互联网加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似乎没有改变供应链的外在形式,但正在重构供应链的内在逻辑。”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在福州举办的2019中国供应链高峰论坛上表示。
过去的供应链是多环节、平面布局的商业供应体系。如今,在参与方多、高复杂性供应链金融场景中,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加持的互联网,正在构建多维度直接交互的立体架构和加密的数据网络,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可信任、可监督的交通,可以做到协同治理,共享信息,归并校验,精简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然而信任是需要积累的,信用的建立也需要较长的周期,信用形成的成本颇高。由于必须经过可信任的中央节点,小范围的经济行为难以成为社会认可的信用记录,信用可及的范围小。
在过去的供应链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阿里巴巴最早领军,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互联网电商平台发现信用,创造信用,发掘小微企业和平民大众的信用价值。越来越多的科技平台、金融机构随后跟进。
幸运的是,区块链技术可有效建立一种“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以算法程序表达规则,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能够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的环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纽带,节约信用形成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可以容纳更多的交易对手。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中,采用区块链技术在审查阶段即可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便于核对背后交易是否真正进行,保证债券凭证可靠。在贷后风控阶段,持续更新的数据流为后续追踪企业运营提供支持,令虚构交易与重复融资等行为无所遁形。区块链应用赋予供应链金融更高的安全级别,消除金融机构对企业信息流的顾虑,相应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无法自证信用水平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曾被预言2020年将达到15万亿规模,但参与机构众多、骗贷风险暗藏等现象也随之凸显。而且区块链的特性虽然能解决供应链金融的诸多问题,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现实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层面:
1. 政策层面,国家在很多层面表态过支持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甚至人民网都说,区块链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也鼓励发展真正扶持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但一旦用区块链来做金融,监管的态度立马就谨慎了,特别是在高压的金融领域,畏手畏脚,怕触碰红线。
2. 技术层面,区块链虽然经过了快速发展,但很多方面还是不够完善,比如性能,从POW到POS再到PBFT,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然不如中心化,而且节点的存储不断增加,对客户端来讲压力也非常大。
3. 协同层面,真正制约区块链在行业发展的原因,是协同层面的不闭环。整个链上是缺失中间的可信主体的,没有可信主体,银行就不会认可。当前区块链的一个尴尬之处就在于只有“存”,不能“证”。
如何将区块链的“理想”引入到“现实”,是当前区块链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在监管体系尚在完善,区块链技术人才的数量及质量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市场背景下,区块链的发展之路还很长……